修轨道,推碑材去明孝陵

阳山碑材怎样才能运出去?这个600多年前遗留下的庞然大物,给了后人无限想象空间。连续三年,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高一学生郊游去的都是阳山,累计一千多人对阳山碑材做了研究。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该校报送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阳山石材”做碑材的科学考察活动,获得全国二等奖。

学生们了解到,阳山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而凿的,原计划开凿“冰道”,利用地势高低优势将碑材滑运至明孝陵,但由于其体积巨大难以运输,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原因,在凿好后未能运走。

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一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在600多年后,倒是想到了几个搬运方案。从搬运碑额开始。学生们首先想到了热气球,但热气球的最大载重量只有6吨,而他们实测碑额重量达3112吨。学生们又想到,在汤山和明孝陵之间挖渠注水,等天冷结冰时形成冰道,将碑额运过来。但因为南京冬天日均气温较高,这个想法仍然不可行。

后来,有6名学生设计出将碑额搬运到明孝陵的完美方案。

首先用支架(或千斤顶)在碑额上撑起三个口,因为栖霞灰岩能承受的压强是碑材自身产生的压强,所以只要能合理地支撑起500分之一的支撑面,就不会损坏碑额。其次将多余的石块与山体连接的部分凿掉,在此同时给底面架设轨道。轨道架设好了,加入钢板固定,并在底部加上大量轮子,顺着轨道就能将碑额推到明孝陵去。

“阳山石材”做碑材的科学考察活动牵头人是学校的生物教师张斌,她说,这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却是进行科技活动需要的品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