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碑材竟是纪念建文帝
阳山碑材和红崖天书本是相隔数千里的两件历史遗物,但是经过刘巧菊十年苦心研究,它们被联系在了一起。根据刘巧菊的研究,红崖天书和阳山碑材都与明初被叔父朱棣夺去帝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有关,而红崖天书上的文字正记载了阳山碑材其实是朱棣为纪念建文帝朱允炆所修筑的。贵州天书记载文帝出逃
十年前,刘巧菊从报上得知了红崖天书的存在。这红崖天书位于贵州安顺的悬崖峭壁之上,在长约百米的浅红色崖壁北端,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大小不一既像文字又像图画的铁红色印迹,当地人因为无从知晓它们的来历,就把它们叫作红崖天书。
虽然至今仍然没有人知道天书出现的确切年代,但是刘巧菊告诉记者,红崖天书至少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前就有了,因为有关红崖天书文字记载的诗篇在嘉靖年间才第一次出现,而在此之前却并没有任何史书、地方志或者是文学作品对此有记载。由此可以推断出红崖天书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了解到,在刘巧菊开始研究红崖天书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专家、爱好者对红崖天书做出了大量的推断。有认为是大禹治水所留的,有认为是殷高宗伐鬼方纪功碑,还有认为是为诸葛亮立的碑……不过在这种种观点中,得到认同最多的却是建文帝的“讨燕檄诏”。据刘巧菊介绍,明初,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命人在宫中放火,自己则“落发易服”从地道逃出皇宫。而红崖天书中最先被破解的年号“丙戌”年则正是在建文帝出逃后的一年,按照时间来推算,逃离南京的建文帝应该可以在这个时候到达地处交通要津的贵州安顺。
天书上发现阳山碑材
红崖天书一共有20多种摹本,为了研究它,刘巧菊将这些摹本尽可能地收集起来,放在家中随时备查。刘巧菊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生活在阳山碑材脚下,后来从事旅游工作,阳山碑材也是她最初介绍的景点之一,因此她一直都在钻研阳山碑材的用途。“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阳山碑材是朱棣为了建造明孝陵所取的一块石材,但我一直觉得阳山碑材还藏着其他的秘密。”刘巧菊说。
“红崖对白崖,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是在安顺当地民间流传着的破译红崖天书的秘偈诗,据说谁能参透诗中的奥秘,谁就能解开红崖天书的秘密。“我一听这首诗,就立刻想到了阳山碑材。”刘巧菊说,在阳山附近就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头全都是白颜色,正好与阳山相对。
“这样一来,天书上的每个字都好像活了一样。”刘巧菊指着手中的天书摹本一个个地解释给记者听,建文帝朱允炆的“炆”字指火苗,而天书中火苗样子的符号正是指向象征阳山碑材的那个符号。不但符号上有关于建文帝的讯息,刘巧菊还分析了阳山之名与建文帝的关系。阳山古称雁门山,燕王朱棣曾是燕王,和“雁”谐音;而天书中火苗的符号也含有太阳之意,“阳”山碑材由此与建文帝挂上了钩。
由此刘巧菊认为共计29个符号的天书,前半部分指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宫庭政变,推翻建文帝谋得皇位,而后半部分则是指阳山碑材是朱棣为建文帝建的一座空墓或者是纪念碑。“要不然,为什么朱棣会在阳山碑材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却又下旨,让所有大臣分批去参观阳山呢?我认为,这是朱棣故作仁慈让他们去拜祭建文帝的。”刘巧菊最后说,她的这些观点也只是她的一家之言,说出来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南京历史上的这段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