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地理 记下前朝功过——阳山碑材

古城南京的东南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阳山碑材。虽然它很著名,但我以前并没有去过。前几天,公出之余忙里偷闲,前往一游,真是闻名不如亲自目睹。阳山碑材之巨大,给我很大的震撼。所谓碑材,就是做石碑的毛坯材料。据介绍,自六朝始,阳山即为皇家采石之山,到了“靖难之役”后,夺得皇帝宝座的燕王朱棣为了给他父皇朱元璋修建墓前的“神功圣德”碑,于是在这里开凿了一个巨大的石碑。惜乎石碑只凿出一个毛坯就没有再进行下去,留下了采凿现场,成为南京的著名景点。
碑材采凿场所以能成为景点,完全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了。碑材分成三个部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依次坐落在阳山的半山腰,碑座和碑额分别为大小两块方型巨石,分别重达10000余吨和4000余吨,碑身为一长条状的条石,横躺在碑座、碑额之后,重达8800多吨。全部碑材总重量约22000多吨。站在巨大的碑座、碑身和碑额前,人是显得那么渺小,特别是碑身,古代的工匠们已经把整个碑身都凿切出雏形,就剩两端还与山体连接,碑身如石墙般横亘在山体中间,与山体间的隔隙竟成为一线天,碑身下悬空,离地面有一人多高,游人可以尽情地在碑身下踱步,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抚摩那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清晰的凿掘痕迹。
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据记载,为实施这个工程,朱棣征发了全国10万多石匠进行开凿,石匠们在半山腰用原始的工具,在监工们严酷的监督下工作,每人每天必须凿出3斗3升的碎石,完不成任务就处死。高强度的劳动,恶劣的食宿,必然导致大批工匠的死亡。10万工匠干了13个月,留下了巨石擎天,留下了一线天,也留下了山脚下的坟头村。那是无数死亡工匠的归宿。以坟头名村,怕是全中国也找不到第二家了。当地百姓至今还传说,碑材之所以没有最后完工运走,是因为死去工匠的亡灵把它留下了。13个月的工期过后,朱棣竟一声令下,使工程搁置,留下这个“半拉子”工程,但却成就了今天著名的景点。
关于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民间有许多传说,最流行的是说朱棣篡了建文皇帝的位,怕人心不服,故此要给他父皇立碑,表孝道以笼络人心。对此,笔者深表怀疑。朱棣打到南京时,朱元璋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早都入土为安了,修墓建碑之事早都做完了,哪里还要立什么碑?更不消说立个大碑就能表孝道的。退一步说,就算朱棣想立一个碑,他为什么开凿这么大的一个家伙,难道他不知道即使凿出来也运不走吗?据笔者估计,这个碑,别说是600年前的古代,就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没有办法把它鼓捣出来的。而且开工仅仅13个月他即下令停工,巨大的人力、物力白白浪费,形同儿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笔者揣测,以朱棣的阴鸷心机,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朱棣以藩王而篡夺皇位,虽然灭了建文,杀了方孝儒一家300多口及众多士人,但天下还是多有不服。于是他就捏造了这个借口,说给太祖皇帝造“神功圣德”碑,巧立盛名,再把这件事的意义无限夸大,搞一个全民动员,威慑众臣,谁也无法反对,也不敢反对,借此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于是借此大树权威,震慑亲藩及各省,宝座也就因此越发稳当了。这是一种统治术,是另一种装神弄鬼,如同“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黄天已死、苍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咒语以及“天父”附体等把戏一样,不过是在玩弄一种政治手腕。
若问这种手段是否高明,其实古往今来,玩弄这种手腕的,比比皆是,玩弄点手腕,在政治上本无可厚非,只是控制全民意识,以全民为抵押,就犹为可恨了。这是政治生活的堕落,不但说不上高明,而且戕害百姓。
阳山碑材景点给我们以震撼,但更震撼的是景点后面隐藏的这些封建史实和值得思考的东西。

发表评论